当前位置: 厄瓜多尔 >> 自然资源 >> 迎接世界大象日非洲古陆巨兽缘起
戳一戳,欣赏纳米比亚非洲象的精彩生活
(视频摄影师:赵超)
8月12日——世界大象日,是人类为保护这片大陆上最宏伟的巨兽,所树立的标志。作为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陆生动物,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大象,动物世界将会失去怎样一抹艳丽的色彩。
非洲草原象
赵超摄于纳米比亚
非洲大陆是今天野象最为常见的地方,庞大的非洲象,是这里草原与丛林的霸者。而这片非凡的古陆,也是孕育出巨兽的故乡。
年,科学家在摩洛哥,发现了一种生活在万年前的“原始象”(Eritherium)化石,尽管这种动物只比家猫要大一点,但根据牙齿的特征,科学家认为它就是大象最早的祖先。
摩洛哥发现的“原始象”化石
图片来源EmmanuelGheerbrant——《PaleoceneemergenceofelephantrelativesandtherapidradiationofAfricanungulates》
当时非洲的气候环境,比起今日差异甚大,几乎整片大陆,都被浓密潮湿的热带雨林所覆盖,大象弱小的祖先隐藏在森林的阴影中,在密林的庇护下,得以继续发展,走上了一条恢弘的巨型化进击之路。
可能有些朋友知道,非洲有一种古生物名为“始祖象”(Moeritherium),一度被视为是大象的祖先。始祖象的化石发现于埃及,时代距今约有万年,它的体重达到了千克,大概和一头牛犊相当。
始祖象骨骼与体型比例图
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过去常有书籍和影片告诉我们,大象就是始祖象演化来的。但今天科学家认为,始祖象的形态过于特殊,它们的四肢实在太短了,身体又粗又长像个啤酒桶,有可能是种水陆两栖生活的动物,这种“非主流”不可能是现代大象的祖先。与始祖象同样发现在埃及的,还有另一类外形更接近大象的动物,被称为“始乳齿象”(Phiomia),一般认为,这才是现代象真正的远祖。
始乳齿象头骨化石与复原模型
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万年前,形态比始乳齿象更先进的“嵌齿象”(Gomphotherium)横空出世,并在不久之后走出非洲大陆,前往陌生的亚欧与北美洲,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嵌齿象的外形和现代大象已经非常接近,也有着挺拔粗壮的四肢,和一条长长的鼻子。但是嵌齿象的下颌,却也生有两只外露的象牙,这样算起来,嵌齿象总共长了四只象牙,这种怪异的形态,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嵌齿象骨骼化石
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对于大象来说,长鼻子在日常生活里起着重要作用,进食、抓握、饮水等动作都要靠鼻子来完成。现代象的鼻子,由多达十五万个单独的肌肉块组成,小象可能要花费数年时间,来学习熟练使用发达的象鼻。也因此大象有着发达的大脑,以协调整体对鼻子的控制。这种复杂的高端演化,使大象不仅四肢发达,又拥有了聪慧的头脑。
我们可以想象,象鼻这么复杂的结构,在大象的演化道路上,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如嵌齿象这样原始的种类,它们的象鼻可能还不像现代象一般发达有力,因此鼻子不能完全承担起取食之重任。它们有可能用结构相对简单的长鼻,将树枝或灌木卷到下牙的位置,然后在下牙的帮助下将枝叶挑断,再将食物送到口中从容吞食。
嵌齿象头骨化石
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为了便于取食,很多古象都曾发展出形态各异的下牙,其中最特别的,要属我国发现的铲齿象(Platybelodon)了,铲齿象的下颌又宽又大,两只下牙变化成了扁平的板状形态,整个下巴就好像是个大铲子。下牙的边缘十分锐利,配合象鼻能够高效的将植物枝叶割断。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的铲齿象头骨化石
像嵌齿象、铲齿象一类的长下巴古象,曾经兴盛一时。但随着象鼻的不断演化,下牙的取食功能被长鼻取代,长颌象发达奇特的下巴,逐渐失去了存在意义,最终被现代类型的短颌象淘汰。
于大象家族而言,冰河世纪无疑是最为高光的时刻,古象之中知名度最高者——真猛犸象(Mammuthusprimigenius),就在此时生活于冰天雪地的高寒冻原地区。这种长毛披身的冰川王者,实际上是今天亚洲象的近亲,拥有与亚洲象相似的进化水平。
真猛犸象复原模型
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同一时期,各个类型的古象广泛生活于,包括南北美在内的全球五个大洲,体型也普遍要比现代象大得多。群象之中的王者,当属在印度发现的纳玛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namadicus),体重可达22吨,相当于现代非洲象的4倍水平。
纳玛古菱齿象与人类比例图
图片来源AsierLarramendi——《Shoulderheight,bodymassandshapeofproboscideans》
遗憾的是,在一万年前,由于气候灾变的影响,各大洲的象族宗亲不约而同,猝然消亡。仅剩下非洲草原象(Loxodontaafricana)、非洲森林象(Loxodontacyclotis)、亚洲象(Elephasmaximus)三种,残存于非洲与亚洲的热带地区。
非洲草原象
赵超摄于肯尼亚
而这硕果仅存的最后几种巨兽,也面临来自人类的严重威胁,象牙贸易、人与象的领地冲突,正在一步步击垮它们。仅在-年间,东非草原的非洲象,数量就下降了74%。而在亚洲,野生亚洲象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内减少了超过50%,人工饲养的亚洲象,数量要远远多于野生种群。
亚洲象
李思琪摄于斯里兰卡
保护大象,除了对狩猎的防治,更为重要的,则是保护它们的自然栖息环境。自然圈希望与大家共同探索大象的家园,观察野生大象的精彩生活。从了解与认识开始,拒绝象牙制品,一起为保护野生大象而努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