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厄瓜多尔 >> 国家气候 >> 黄泓翔培养国际组织人才,不应盯着联合国而
▲年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通国际组织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图源网络
▲各高校纷纷推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图源网络
从年参加中国联合国协会举办的“国际公务员培训班”,到这几年看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搞“国际组织人才班”、并成为其中个别项目的校外导师,笔者意识到,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了。
这种“国际组织人才班”形式多样:
有专门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学院:比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成立了全国首家贸易谈判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立了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等;
也有一些高校开设了以“到国际组织就业”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和项目: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联合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和武汉大学法学院等,于年设立了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中欧欧洲法项目;
还有一些高校设立了短期培训项目:例如北京大学的引领未来国际组织人才启航计划;华中科技大学的国际组织后备人才班等。
▲图源网络
但是,在观察中,笔者担心我们可能有一个东西走偏了——许多国际组织人才班把“国际组织”定位在了联合国等“国际政府间组织”,而忽略了广大的NGO世界。
国际组织,是指具有国际性行为特征的组织,根据成员性质主要分为两类:
国际政府间组织(Inter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简称IGO):主要由主权国家或者其他IGO构成的、依据政府间协议成立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洲联盟和世界银行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International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简称INGO):任何国际组织,凡未经政府间协议建立,均被视为INGO,如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绿色和平等。在中国,NGO也被称作民间组织或社会组织。
而在笔者看来,这种对国际组织定位上的“偏科”,可能会导致我们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影响国际舆论的初心无法顺利实现。原因如下——
一.联合国等政府间组织
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和全能
在国内,因为对国际事务不是很了解,有许多人仍然觉得联合国等政府间组织听上去非常高大上,仿佛是一个对世界影响非常大、十分受人尊敬的机构。它也代表了我们对其他国际政府间组织的想象。
诚然,联合国的许多成就是空前的——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对90个国家的核反应堆进行核查,确保核材料不转用于军事目的,从而防止核扩散;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CourtofJustice,为联合国六大主要机构之一)的裁决和咨询意见帮助解决了涉及领土问题、外交关系、劫持人质、庇护权等国际争端;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向最贫困无依的人提供信贷,帮助了近个发展中国家的2.3亿人......
然而,国际上也看到它的许多问题。
笔者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发展硕士学位时,因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提出人之一杰弗里·萨克斯就是我们系的创始人和老师,所以老师与同学经常讨论一些相关的话题,也不介意坦诚地探讨许多对联合国的批评。
当前国际上通常认为,联合国在国际舞台起到的作用其实比较局限;还有批评认为,联合国本身也有不民主、腐败、官僚化、效率低下等许多问题存在。
前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约翰·博尔顿甚至曾表示:“纽约的联合国秘书处大楼有38层。如果少10层,其实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国外版知乎”上有人提问:为什么联合国如此低效、无用?/Quora
说联合国“无用”,首先得回顾联合国的建立初衷——《联合国宪章》要求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应采取强制行动。然而,联合国成立七十余年来,局部战争不断发生,许多至今仍威胁着人们的各项权利。
▲从年持续至今的克什米尔冲突,至少造成了68,人死亡/TRTWORLD
分析并整合各种批评的声音,至少有三个原因导致这一初衷无法实现:
首先,真正具有决策权和实际执行权的是安理会,而安理会可以说是被五个常任理事国掌控的(目前为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在表决非程序性决议案过程中,其中任一国家一旦使用否定权,相应的决议便无法通过。
而实际上,否决权常常被用来维护自身利益,而非国际建设。比如,上世纪后半叶,受冷战政治影响,一旦美国同意某项决议,苏联几乎立刻一票否决,反之亦然。
▲安理会会场/图源网络
其次,一个超级大国往往可以成为联合国的操纵者与掌权者。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联合国的资金来源是其成员国。
最后,国际法与国际法院的裁判不具有强制力,执行与否纯靠相关成员国自觉。
▲联合国年资金来源可视化统计。从图中可以看出,年,美国为联合国最大资源提供国。/howmuch.net
我们再来看对于联合国本身的批评。
有批评指出,联合国宪章将立法、行政、司法系统的三类权力全部给予了安理会,再考虑到五个常任理事国否决权的威力,联合国并没有其所称的那么“民主”。
而针对腐败问题,有观点认为在现有机制下,联合国的低效与腐败是注定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即使联合国低效、无能,它也不会被其“消费者”所惩罚;在这一领域,没有任何其他机构与其“竞争”;
第二,由于没有类似于国家机构中议会这一监督机构的存在,联合国政策制定等环节的透明度有待提高;
第三,联合国官员开的无数的会议所产出的报告、指南、白皮书和协议等究竟质量如何、科学与否,都没有相应的评估机制去衡量。
联合国在伊拉克的“石油换食物项目”(OilforFoodProgram)的腐败丑闻,更是让其丧失了很多人的信任。据BBC报道,针对此次腐败事件的调查报告显示,该项目前负责人BenonSevan收取了近15万美元的贿赂;另一名联合国系统的采购员更是从该项目中收取了近万美元的贿赂。
笔者列举这些国际上对联合国的批评,并非想否定联合国做出的成绩。
我们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将联合国“神化”,更不要觉得国际组织“就是它”了。
笔者更想指出的是,同样是在帮助世界变得更好的工作上,NGO(非政府组织)扮演了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可以说作用不亚于联合国等国际政府间组织。
▲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一千万+NGO/worldngoday.org
在开展工作时,NGO相较IGO(国际政府间组织)具备一定优势。比如,NGO受到的各方面限制往往更小,能够更自由地尝试、试验创新方法。同时,NGO,尤其是资金不来源于政府的NGO,往往被认为能够相对不被政治观点左右,从而专心致力于实现其目标。
此外,因为要去与其他机构竞争、争取筹款,NGO往往会非常重视提高工作透明度、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这相当于一个间接监察机制和消费者选择机制。
NGO深深扎根于当地社区,能更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作出反应。这也是为什么联合国等IGO会将一部分资金直接用于资助NGO。
笔者在联合国工作的前辈跟笔者交流时,也曾开玩笑道:“如果你想要一份工资高、生活体面的工作,那就来联合国;如果你想真的做一些事情、帮助世界变得更好,那还是去NGO吧。”
二.很多时候,
在国际上给中国带来挑战的是NGO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其实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也是与NGO而非IGO相关。
在环保、野生动物保护、人权等领域的国际舞台,NGO对中国的监督和批评非常常见。
▲据德国之声中文网报道,总部位于伦敦的环境调查机构(EnvironmentalInvestigationAgency)在一份公布的报告中援引达累斯萨拉姆的象牙商人指出,在中国国家领导人年出访坦桑尼亚时,其政府以及经济代表团成员购买大量象牙,造成当地象牙价格翻至每公斤美元。报告称,部分象牙甚至被打包于外交邮袋中,装载于领导人的专机上。/dw.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pingp.com/gjqh/20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