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厄瓜多尔 >> 国家气候 >> 在家上课的日子之二网课里的ld
网课里的“春天”
在家上课的日子(之二)
随着线上教学的深入开展,师生们逐步适应了“在家上课”的节奏,对于各种平台的运用也更加得心应手,就像这这春意渐浓的时节,“教与学,学与思”等都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
本期小编将带大家走进部分线上教学课堂,分享师生们关于教学与学习的心得和体验。
课前考核,李老师的“小心机”
《基本电路理论(全英文班)》——李丹老师
能请您介绍一下本课程的基本情况吗?
这门课程为全英文授课,班上学生总数人,有来自俄罗斯,韩国等国的国际生同学21名。
您认为线上备课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两个学时的课需要重新备课8小时。考虑到在PPT上标注缓慢等困难,需要把解题过程重新输入。设计课堂的线上反馈形式,也需要大量时间。各国国际生在高中所学电学知识和数学基础与中国学生不同,为此需要有所补充和加强。
关于提高线上教学效果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我会在正式授课前进行考核从而了解、督促同学们预习情况。通过问卷网等平台对学生们进行测试可以马上得到他们对知识点理解的百分比,学习效果一目了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国文化概论》——丁晓萍老师
丁老师,您这门课程是面向国际生研究生的公共课,授课对象为来自全校各个专业的硕士、博士生。鉴于学生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您主要采取哪些方式来克服这些情况呢?
《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每个学期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授课内容。以往传统课堂授课,第一次课上可以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对学生情况有一个直观了解,本学期线上教学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两种方式了解“学情”:一是在课程预演之前对学生做了一个在线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所在学院、国籍、学习汉语时间、汉语水平、来华时间、目前居住地、时差等,学习汉语时间与汉语水平有关,来华时间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相关,而了解目前居住地及时差是为了掌握学生能否正常上课。本学期选课人数48人,来自亚洲、欧洲、北美、南美、大洋洲和非洲22个国家,超过的三分之一的学生有时差问题,10人的时差在10小时以上。和往年学生比,本学期学生的整体汉语水平比较高,大多数学生HSK达到6级,只有个别HSK4级。二是在2月27试讲之后请每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我与中国》的小作文,希望以此了解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以及他们对中国的认知。
为了保证线上教学顺利开展,您也是做足了“功课”。
从教师备课量角度看,线上教学的备课时间至少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两倍或更多,因为整个教学进度和教学设计都要调整,但是这对整个课程质量的提高是有帮助的,有助于以后的教学改革。就教学角度看,传统课堂授课的时候,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PPT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检查(比如CANVAS上的小作业、小测试等)都是以单元(专题)为单位,线上教学则全部改为以每次课为单位,将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一次课,每一次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每次课前需要及时上传PPT,每次课后都有课后作业和预习要求。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应该是有帮助的。
课堂展示+讨论+授课
《海外汉学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夏伟老师
据了解您该门课程的互动方式比较特别,能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吗?
按照学校给出的分类,这是一节“研讨课”,但我不想拘泥于“预习+研讨”的授课方式。所以我的课堂展示尽量选择方向明确又有足够个人发挥空间的命题,让同学们了解,他们不必照本宣科,也不必揣测老师的喜好。每节课的讨论话题都经过设计,一般会在之前的课程或课下讨论中留下铺垫:比如在一节课中,同学表示不理解为什么男主角为何迟迟没有与无话不谈的女主角在一起,我就布置了思考题,让同学们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聊得来却没在一起的异性朋友;在下一节课上,再让同学们讨论,为什么自己没和异性“闺蜜”在一起;最后提问,这个讨论的目的何在——就是让大家学会真正设身处地地理解文学人物的感受——借助自身经验理解文学人物,进而借助理解文学人物去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他人,是人文艺术教育的一项基本功能,也是本课程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的阅读(与生活)习惯。
您的课上学生参与度如何?
无论课上课下,学生们的参与度都非常好。线上课程时,由于本身就是小班教学,所以会要求每个人都轮流发言,参与讨论;面对面的情况下,有的同学难免害羞,线上课程时,距离给了大家更多勇气。线下互动主要借助canvas的讨论功能实现,并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pingp.com/gjqh/2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