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厄瓜多尔 >> 国家象征 >> 丁芒文学艺术研究32总1
┃第32期┃总第期
丁芒文学艺术研究微刊
编辑部
微刊管理团队
顾问团:丁芒、王传明、王国钦、王守仁、布凤华、卢冷夫、刘先森、张梅琴、宋彩霞、李进才、邵红霞、林峰、林峰(香港)、郝红、胡迎建、舒贵生、傅占魁、樊玉媛(以姓氏笔划为序)
总编:高福林
副总编:赵玉平、詹强、武建东
编委:王龙生、王沁慧、王惠玲、邓汉章、叶爱莲、卢素兰、朱振林、李红彬、李青葆、汪守先、宋玉萍、杨学军、杨鸿韬、张贻琏、陈倩、陈亚萍、佟云霞、柳芸、赵英杭、赵莉勤、国金超、姜超英、高之广、雁森、傅祖民、傅瑜、黄家香、程菊仙、韩耀(姓氏笔画为序)
特邀评论:邓国琴
有觉德行
丁芒文学艺术研究专刊指定公号平台宗旨:高标准追求,正能量传播
投稿邮箱:gflbainasheng
qq. 辛弃疾、陆游等都有不少这类脍炙人口的佳作,只是风格和幽默度不同。二、表达方式上晓畅显豁,直接道出
鲁迅《作文秘诀》云“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直抒其情、直陈其事,不作粉饰雕琢,也是平实显豁诗风的要求。如
李益《伴姑吟》
十六作伴姑,含情语邻母。
今年新嫁娘,问年才十五。
描叙一常当“伴姑”者思嫁的愿望,是江南女性那种羞涩、娇柔,表现了南朝乐府特有的缠绵婉转,迂回含蓄。但中国民族众多,地域和民族差异明显,如果用一种手法表现,就显得单一且不合实际。《北朝乐府·地驱乐》中那位想出嫁的姑娘,表达方式则完全不同:“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呼天”。比起《伴姑吟》多坦诚直率,卓显北方民族的剽悍。
此外,郑谷《喜秀上人相访》,写与禅僧的交游,无艰涩深奥,而希望归隐林泉潜心诗书的高洁心志在轻描淡写中自然流露。《送进士卢东归》,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并联系一生落拓、报国无门,让读者看到老大徒伤悲的寂寞。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更是通过听到捷报时的各种情状直接表达自己的狂喜,然后直陈打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意全在字面之上,让人一读便知。
白居易写景抒情、记游,也多直陈其事,很少雕饰,所表达感情,深沉而又真挚。如《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其诗题就平直细密,把写作背景、原因,客观环境、主观情感以及寄往对象,都交代的清清楚楚。《问刘十九》,也是信手拈来,遂成妙章,其中蕴含的生活气息和友人之间浓浓的情谊,令人身心俱醉。另一首小诗《暮江吟》,浅切直白,却清新可喜。《醉中对红叶》、《忆江柳》、《余杭形胜》、《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均属此类。他在《新乐府序》中说:“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又说“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唯歌生民病,报与天子知”。可见,平易浅切是其有意追求。
三、语言上浅切通俗,明白如话
由于知识层次、性格习惯各异,不可能使用同一风格。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其语言自然也应典雅通俗各异。
郑谷《中台五题·牡丹》
乱前看不足,乱后眼偏明。
却得蓬蒿力,遮藏见太平。
又有《五蕊》,写战后荒凉、群花残败,面对山河破碎、劫后余生,感受的是乱后惊魂,惆怅、庆幸、深沉、韵味、厚重。
刘熙载《艺概》对“常语”和“奇语”曾做过比较,“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所谓“常语”,就是人们熟知的口头语,包括俗、俚和方言。但“常语”必须经过由俗入雅的改造。正像苏轼所说:“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熔化耳。”他有不少熔化后的“街谈市语”,如“不怕飞蚊如立豹”、“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香”,其中“立豹”、“软饱”、“黑甜”等皆为宋代俗语;“即为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街婵”之“狸奴、街婵”都是“猫”的方言称呼。
白居易每做一诗,力求老妪能解。他明确自己的诗作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的讽谕诗皆是“篇首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卖炭翁》描绘那位卖炭老人“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新丰折臂翁》叙写断臂老人“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皆是平易语言,朴实笔法,塑造贴近生活、真实鲜明的人物形象。冯班在《钝吟老人杂录》:“白公讽刺诗,周详明直,娓娓动人,自创一体”。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主动吸收当时的口语,写诗不避俗,如《和郭君枸杞诗》:“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吠夜声”;《九江春望》:“此地何妨便终老,譬如元是九江人”。这里的“怪得”、“譬如”皆当时俗语。
四、结构平直顺畅,风格质朴、平淡
按时、事顺序一叙到底,很少逆起或倒叙。杜甫《石壕吏》,即按此思路分为四部分: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的应答和哭诉;老妪被带走去应河阳役,家人深夜哭泣;天明独与老翁别。叙事时甚至连对话也尽量避免,往往采取藏问于答。客观叙事外,不加议论,除“吏呼一何怒”,更无一句主观情感抒发,显得平直而顺畅。
显豁诗风,在以抒情或议论为主的诗作中也有表现,如黄庭坚《跋子聸和陶诗》,先叙苏轼被贬岭南时的处境,再说此处境下其心境的澹然和处变不惊,再将陶渊明和苏轼作一比较。没有一句景语和情语,只用极其质朴的文字,极其平直的句法直叙其事,然字里行间却包蕴着深刻思考和深沉情感。《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是其贬放途中的作品,无论是对万死归来的庆幸,还是对诗画江南的欢欣,都被风雨打湿,有乐趣也有惋惜,描景抒情,皆是直叙直抒,没有言外之意、画外之音。肖俊峰赏析:“作者并不止于当前君山,而能融合古今,将眺望时的凝思引入奇境,藉远来而登高,藉登高而望远,藉望远而怀古,藉怀古而幻念,极迁想妙得之观,真真是措意也深”,这只能见仁见智了。
《牧童》倒确有寄托,但这寄托又不幸被竹筒倒豆:“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心劳力竭,比起牧童横骑牛背的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真是天壤之别,这就是作者明白道出的人生感悟。
孟浩然《过故人庄》,记载的是一次农家做客的经过,眼前景,口头语,自然叙述,笔调轻松、极富诗意,令读者几忘这居然是律诗。闻一多说它“淡到看不见诗”。《春晓》更是启蒙教材,像行云流水平易自然,又悠远深厚。《宿建德江》,更是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表现羁旅之愁,但却不见一个“愁”字,完全通过旅途之景来烘托陪衬,做到语淡而味终不薄。
五、向民间学习
如何做到浅显冲淡?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记述了体会:“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并举两例:梅花开放季节的某天,有粪农兴冲冲告诉他:“梅树有一身花了。”袁枚听了大赞,认为很富有诗意,于是马上写进诗里:“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又,他欲远行,一和尚送其上船,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不胜惋惜地说:“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于是他又得二句:“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这对我们极具启发。
杜甫尽管很讲究字句推敲和格律精严,但并不排除对民间口语的吸收和运用,如《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俱是口语,将老农的豪放,待客的真诚毕肖画出。《草堂》即是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语言和手法。《贫交行》中的“当面输心背面笑”、“翻手为云覆手雨”也是民间常用口语。杨万里《五月初二日苦热》“人言长江无六月,我言六月无长江”。据《五灯会元》卷十六载,“长江无六月”是当时流传甚广的谚语。《竹枝词》:“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漂零在外头”,简直就是照搬民歌。诗僧惠洪说:“句法欲老健有英气,当间用方言为妙,如奇男子行人群中,自然有脱颖不可干之韵”。王琪《西清诗话》:“诗家不妨间用俗语,尤见工夫,此点瓦砾为黄金手也”。
《诗经》乃开启显豁的源头。其中《国风·小雅》“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内容紧扣民众生活,它是民众感情的自然宣泄,基调健康真挚,风格朴实醇厚;《豳风·七月》,按季节和时令转移,记叙了农奴一家四季无休无止的劳作和无衣无食的艰难生活。口吻像叙家常,满腹辛酸、絮絮叨叨,所言景物和农事又切合农时,是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的自然流露,增强了诗歌直陈其事的美感和可信度。所以历代诗人都将《诗经》尤其是“风、雅”作为学习楷模,连孔子也说“不学诗,无以言”。比起《诗经》,汉魏乐府的风格似乎更为质朴古拙,《上邪》火山爆发式的爱情盟誓,《江南》古拙的叙述方式,《公无渡河》直白又深沉的叹息,提供了显豁诗风的很好范例。敦煌曲子词中的《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完全是学习《上邪》的表达方式;南朝乐府《懊侬歌·江陵去扬州》,也是刻意模仿《江南》的古拙;李白《横江词》更是直接化用了汉乐府《公无渡河》。
可见,平易朴实的语言并不是信手拈来,而要经过深入实践。在生活中学习总结,然后再作用于创作,是诗人提高自己最好的捷径。
(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高福林,山东省冠县人。笔名一苇子,号三善斋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作家协会顾问。主编《百川》文学双月刊,出版小说、散文、传记、诗论、诗歌集多部,作品被收入《世纪诗词大典》并获多种奖项;词条和照片进入《中华当代诗人作家影集》。
《丁芒文学艺术研究》群,坚持高标准追求,正能量传播,是文学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最佳选择,其任务有五:一、开展丁芒文学艺术研究和交流;二、适时开办诗词讲座;三、群成员作品展示、感情交流;四、宣传丁芒诗学主张;五、定期发表群成员的原创作品。丁群持开放态度,期与海内外文友公开交流。凡欲加入本群者,请主动加群管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pingp.com/gjxz/23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