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厄瓜多尔 >> 国家象征 >> 科技创新展金翅,越洋翱翔安第斯
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美安第斯——相隔万里太平洋,有何关联?
有的。中国石油在厄瓜多尔安第斯项目的优质运行,融入了勘探院美洲研究所艰苦卓绝的攻关成果。该所攻关团队高擎科技利剑,连续攻克安第斯项目老油田稳产增产难题,交上了一份由“走出去”跃升为“走上去”的优秀答卷,目前已实现厄瓜多尔雨林地区低幅度特高含水砂岩油田持续高效开发关键技术规模应用。安第斯项目,由此成长为中国石油在美洲地区最大陆上常规油开发作业者项目;安第斯公司也成为了厄瓜多尔仅次于国家石油公司的最大外资石油企业。在复杂的海外经营环境下,中国石油安第斯项目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取得这一非凡业绩,离不开勘探院美洲所的创新攻关与技术支持。
01
烫手山芋不好接
接手安第斯项目,无异于接手烫手的山芋。
长期以来,厄瓜多尔石油工业一直由西方国际石油公司主导建设与发展。其中,安第斯项目的外方技术人员均在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接受过教育培训,对油田生产了解得全面而深入,对生产和技术支持驾轻就熟。虽然作业方由中国石油担任,但他们对中国石油麾下的勘探院美洲所这一新来的年轻技术团队并未给予多大信任。而初次接手安第斯项目的勘探院美洲所,面临的是上世纪70年代就已投入开发的老油田,勘探与开发均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
勘探方面的技术挑战主要体现在,资源潜力薄弱,经过多年勘探,剩余勘探对象构造幅度低(10ft~30ft),目的层储层薄(5ft~40ft),且横向变化快;原油油品复杂,不仅不同目的层原油油品差别大,甚至同一层不同油藏,乃至同一个油藏的不同位置,原油油品差别也较大;油气成藏规律不清,导致钻探目标难以优选。
开发生产更是困难重重。项目接管时,正处于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因前任作业者集中打井和提液生产,造成油水矛盾突出;沉积环境复杂,储层精准表征难度大,油井产量递减快、含水上升快;雨林地区环保要求高,作业成本高……这些,都给油田稳产带来了巨大压力。
02
技术创新克难关
有诗云:“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勘探院美洲所,就是一支这样的不畏险阻苦战过关的科研团队。
针对滚动勘探面临的难题,美洲所勘探人员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心态直面相迎。他们深知,唯有勘探突破,才能走出困局。所领导精挑细选,老中青三代搭配,组成技术攻关团队,誓将这块西方石油公司啃不动而弃之离去的硬骨头攻坚拿下。
前期,该所派遣周玉冰和马中振为主的靠前技术小组,先后10多次远涉万里重洋,赴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安第斯公司驻地,与有着多年区块勘探经验的外方专家面对面交流,全方位收集盆地基础地质资料和研究认识成果;与安第斯项目公司积极沟通,采集在产井油样90多个。小组成员先后多次申请进入公司岩心库和厄瓜多尔国家岩心库,采集钻井岩心样品,然后用蚂蚁搬家、国际快递等伴有极大风险的方式,将相关材料和岩心样品运送回国。此前有一次,小组携带的岩心样品差点被外国航班查扣,幸好经过小组成员细致解释才得以放行。
岩心样品运回中国后,美洲所及时联系国家实验室对样品进行分析,得出大量的第一手实验数据,为地质攻关小组取得创新性地质认识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建成区块白垩系“近源多期、早期降解、晚期降稠”的油气成藏模式,丰富和发展了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有效指导了后期区块滚动目标的风险评价。
由此,攻关团队在国内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物探技术攻关实力,从优化地震采集参数、创新地震解释方法和提高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精度入手,实现了地震有效频宽的大幅度拓宽、10ft闭合幅度圈闭的准确识别和10ft薄储层的精准预测,最终创新形成两项特色技术:低幅度构造圈闭解释技术、多尺度迭代反演薄储层精准预测技术。经石油石化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专家鉴定,两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03
优质精准找新井
安第斯项目油井产量递减快,稳产主要依靠持续的新井补充。前任作业者为了赶在转让前快速提升产量,在年到年期间,在主力区块钻井就超过口,使油田产量在不断上升的同时,地下油藏条件迅速变得更加复杂,主力油田综合含水很快达到90%,新钻井的初产也在不断下降。加之雨林地区必须通过丛式平台实施钻井,致使新井部署难度越来越大。中石油接管后,公司外方技术人员按照原有思路开展工作,使新井数逐年下降。到年只钻了16口新井,外方技术人员还多次向公司管理层表示已经找不到合适的新井位置了,油田的稳产面临极其艰巨的挑战。
美洲所技术组不惧挑战,迎难而上。经过两年多的熟悉和深入研究,对项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逐渐找到了雨林地区再找优质新井的突破口。技术组成员张克鑫从储层精细表征入手,仔细对比每个目的层砂体,认真分析每条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逐一落实每口井的生产数据,对油藏有了全新认识,对于新井部署有了清晰的想法和足够的信心。年,技术组来到基多,提出来年20口新井井位。不料外方专家一口否决,说不可能钻这么多新井。技术组并不气馁,在之后的一个多月里,每天与项目公司技术人员对每个井位仔细论证。论证的结果让外方专家逐渐接受了新井潜力大有可为的观点,进而共同提出了30多口新井部署位置。在向管理层做技术汇报时,技术人员将每个油田的地质油藏特征和多口井的动静态数据早已烂熟于心。每当管理层和专家提出要了解部署井位相邻的井况时,张克鑫均能立刻当场说明。最终,管理层坚定了打新井稳产的信心,确定了来年21口新井预算方案。
第二年,技术组又一次来到基多,与项目公司专家一道对最终新井地质设计进行优化。回到北京不久,项目公司传来喜讯:Alice16H水平井在油田含水超过95%的情况下,初产超过0吨/天,创项目接管以来初产新纪录。截至年底,中方接管后已实施新井超过口,远超前任作业者的预计。这些新井累计产油超过2万吨,有力支撑了项目持续稳产。
04
措施增油治老井
在特高含水老油田开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产出水,对油田生产经营异常关键。尤其是在雨林地区,油田污水必须全部回注地下。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此前通过污水处理井将污水回注到浅部地层的做法,却因浅部地层趋于饱和、油田产水量增加而难以满足生产需求。
面对这一难题,技术组充分借鉴国内注水开发经验,同时根据安第斯天然能量较强、雨林地区无法形成规则井网的现实条件,合力研究注水优化。攻关人员既考虑到地质油藏条件,又充分利用现有地面管线和平台等设施,真正做到了地质-油藏-工程一体化效益挖潜。注水开发方式也在逐步完善,由单纯边部注水调整为边部和内部点状注水结合,再到形成局部注采井网,主力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稳步向好,产出水回注至油藏的比例由接管前的不到60%,提升至90%以上。而油藏压力也逐步恢复到了原始地层压力的95%,为进一步调整注采结构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年,项目公司考虑在新发现的JohannaEast油田开展早期注水,要求美洲所负责筛选转注井和优化注水参数。技术组成员刘剑和张超前先从地质油藏入手,并与现场密切结合。当他们了解到管线和水处理能够提供注水量的情况后,仅用半年时间,地质模型建了十余版,数值模拟优化了多算例,最终确定了转注的技术方案。转注井于年底得到实施,在年的油价寒冬期,该油田暂停新井和措施等作业,依靠优化注水延缓递减,实现增油6万多吨,为项目提质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
05
策马扬鞭再奋蹄
自接手安第斯项目以来,美洲所攻关团队不断地创造着奇迹、见证着奇迹:项目连续16年保持万吨以上效益稳产,连续10年储量替换率大于1;老油田主要生产经营指标稳步攀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突显。藉此,安第斯项目被厄瓜多尔政府授予石油技术先锋奖、超产贡献奖等多项技术荣誉,并荣获厄瓜多尔年“国家发展贡献奖”荣誉。美洲所安第斯技术组也在持续科研攻关和技术支持中不断成长,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局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余项,荣获中国石油直属团委“青年文明号”称号。
经历16年的稳健发展,安第斯项目正在步入新阶段,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美洲所安第斯项目组科技人员同样没有停下攻坚克难的脚步,他们将项目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出发点,持续深化前陆盆地斜坡带成藏理论和精细勘探技术,向油田深层和新区要储量;持续攻关海陆过渡沉积储层表征和剩余油预测,向薄层和复杂岩性层要产量;持续优化注水提质增效和探索海外“二三结合”,向特高含水油田要效益……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年即将过去,勘探院美洲所攻关团队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持续发力,让科技创新为海外油气项目发展壮大再立新功,让能源的饭碗更加牢靠地端在自己手里!
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