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厄瓜多尔 >> 旅游景点 >> 国家级一流专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
(你跟我读“建环”专业,我许你一生四季如春!)
你跟我读“建环”专业,
我许你一生四季如春!
是“建环”专业,
让你从“忍受环境”变为“享受环境”……
春夏秋冬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可能仅仅是四季轮转、周而复始。
无论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春,
“赤日炎似火烧”的夏,
“庭前落尽梧桐”的秋,
还是“百泉冻皆咽”的冬,
——这些都是自然固有的轮回。
然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赏春”、“造夏”、“弄秋”、“观冬”——使得与大自然一墙之隔的室内环境大不一样,安全、健康、舒适——那是“建环人”许你的春夏秋冬!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简称“建环”专业)是做什么的?“建环人”的春夏秋冬到底是什么?一班通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环专业的直通车正朝你开来,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建环”专业的“春夏秋冬”吧!
专业介绍
从航空航天、工农业生产,到人民的衣食住行,其环境保障均离不开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简称建环专业),可以说,建环专业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密切相关。建环专业的任务就是要为人类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用于生活、工作活动和生产工艺要求的人工环境,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地球环境的目的。随着工农业生产、建筑、交通、国防等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工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离开了“建环”专业的保驾护航,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将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下降甚至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一些特殊领域,人工环境的营造更是必不可少。
李安桂教授参与其暖通系统方案研究的
中方援建项目-厄瓜多尔水电站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全国排名第五(全国所高校)、西部第一、陕西第一。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
专业发展历史
历经60余年的发展建设,建环专业累计向国家输送毕业生:本科人,专科人,硕士人,博士74人。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20余项,在本学科中名列前茅。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丰硕成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沿革:
年
东北工学院建筑系成立“建筑设备”教研室。
年
全国率先成立本科四年制“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
年
经全国院系调整,“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随并校成立。
年
马克西莫夫教授指导的全国首届供热通风专业研究生于我校毕业。
年
招收首批“供热通风工程”硕士生。
年
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年
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当时国内相同学科四个拥有博士点的学科之一。
年
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所属一级学科“土木工程”设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年
通过建设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同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年
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年
通过专业评估复评。同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
年
再次通过专业评估复评。
年
获得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国家一流专业培育)。
年
学校优化学科组合,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互补融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适应新时代发展,突出建筑设备的智慧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智慧社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年
专业经历第四次评估复选,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师资队伍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5人,讲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9.3%。拥有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者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职)3名,国家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名。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杰出人才1名,青年拔尖人才1名,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名,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2名,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1名,陕西省建设科技工作先进个人1名,陕西省青年科技标兵1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陕西省“三五人才“1名,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名,陕西省人才托举计划3名,陕西省“千人计划”创新人才短期项目1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3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李安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学科/专业负责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荣誉有:获、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二等奖12项、世界可持续能源技术协会WSSET创新奖。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陕西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陕西省“教学名师”。
王怡
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荣誉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等科技奖励10余项。
刘艳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荣誉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年度杰出人物奖等多项奖励。
闫秋会
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学术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工程热力学分会理事,西安节能学会理事,西安交通大学兼职研究员等。荣获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奖。
王智伟
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暖通空调学会供暖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建筑能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制冷学会常务理事。主编国家级教材1部,主编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技术规程和设计图集)2本。
樊越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制冷学会理事、西安热能动力学会常务理事和陕西省暖通空调行业协会监事。主要荣誉有:作为参与人获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2项;年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和年校级最受学生欢迎的主讲教师奖。多次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设计竞赛获奖。
南晓红
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陕西省制冷学会常务理事、西安制冷学会理事、西安热能动力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荣誉有:获年、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制冷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刘雄
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陕西省土建学会热能动力委员会委员、西安制冷学会理事。主要荣誉有:获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省部级科学技术一、二等奖3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王登甲
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副主任。主要荣誉获奖: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全国暖通空调“百名杰出青年”、陕西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陕西青年科技新星。获陕西省、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科技奖励6项。荣获陕西青年科技奖、陕西青年科技标兵、桑德教育“优秀教师奖”。
高然
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任全国通风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秘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主要荣誉获奖:入选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高校第三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
杨斌
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瑞典于默奥大学应用物理与电子系终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荣誉获奖:欧盟暖通空调学会(REHVA)青年科学家奖、美国供热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拉尔夫-内文斯人居环境与生理学奖、教育部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美国供热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博士生奖(ASHRAEGraduateGrant-in-Aid)、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
郑庆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委员,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支部书记,西安能源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土木学会暖通委员会委员。作为主编完成高等教育“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教材,两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获得陕西省高校土建专业“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奖”及全国“美的空调设计竞赛”、“海信空调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等。
尹海国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全国暖通空调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ASHRAEAssociateMember、陕西省制冷学会会员、陕西省建筑能源专业委员会会员。主要荣誉获奖: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获第二十届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优秀论文,第二届全国建筑类院校“万霆杯”数字化微课比赛一等奖、陕西省年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第二十三届陕西高校土建专业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黄艳秋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学组-工业建筑环境与健康青委会委员,《工业建筑》杂志“绿色建筑”专刊评审委员会委员。主要荣誉获奖:入选“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作为参与人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E类高层次引进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项目,负责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科研项目。曾赴丹麦奥尔堡大学访问交流学习,担任本专业重要国际期刊BuildingandEnvironment,EnergyandBuildings,IndoorandBuiltEnvironment等期刊审稿人。
赵创要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主要荣誉获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D类高层次引进人才、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合作单位项目。
杨洋
副教授,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学组-工业建筑环境与健康青委会委员。主要荣誉获奖:作为参与人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D类高层次引进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参与国家留学基金委“中法蔡元培”合作交流项目,曾赴法国巴黎东大学(UPEC)从事博士后工作。担任本专业重要国际期刊BuildingandEnvironment审稿人。
建环专业教师主要荣誉及获奖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安桂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职):李安桂王怡刘艳峰
国家特支计划:王怡刘艳峰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怡刘艳峰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王怡
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杨斌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李安桂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王怡刘艳峰
中国青年科技奖:王怡
陕西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李安桂
陕西省教学名师:李安桂
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王怡刘艳峰王登甲
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李安桂
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李安桂
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登甲
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
培养目标:
以社会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基础扎实,作风朴实,为人诚实,工作踏实的社会栋梁之才;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培养能从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设备系统运行管理、技术咨询服务、建设项目管理、空调供暖制冷设备的生产和研发、营销、教育、科学研究、投资开发、政策法规制定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特色:
1.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是核心
由于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设计、施工、管理部门,所以历来重视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金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7个课程设计(机械基础、采暖工程、供热工程、通风工程、空调工程、锅炉房工艺、制冷设计等)和毕业设计(论文)。
与上海宝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等陕西秦华热力有限公司、西安市长安区新区热力公司等建立了多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实践基地,保证了学生实习环节的顺利进行。通过实际工程训练,增强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邀请专业人士开展系列讲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合理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障和措施
根据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对培养计划进行了优化。在课程设置体系中,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按照三个教学阶段(公共基础课教育阶段、专业基础理论课教育阶段和专业课教育阶段)、四个课程平台体系(外语、计算机平台课程、专业基础理论平台课程、专业知识平台课程和学科交叉平台课程)和五个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施工管理能力训练模块、工程设计能力训练模块和科研创新能力训练模块)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教学计划优化,提高了知识的互联性、贯通性、整体性及对新领域和交叉学科的辐射性。
3.教育教学计划和指导思想、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讲课水平、教学实验设备和环境的建设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
鼓励教师在国内外攻读学位,积极参加科研和设计工作,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和建环专指委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研讨会和教学现场观摩会以及一些企业培训活动。在教学管理上实施了日常性教学督导组制度。由学院督导组的老教师听青年教师讲课,发现问题,找出不足,提高讲课水平。
建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设置
《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流体输配管网》等六门平台必修课;《供热工程》、《通风与空气污染控制》、《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锅炉与锅炉房设备》、《燃气供应》、《建筑设备安装技术与施工管理》、《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等9门必修课。
此外,开设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概论》、《空气洁净技术》、《热泵技术》、《自然能在改善室内热环境中的应用》、《冰蓄冷技术》、《冷藏技术》、《制冷压缩机》、《BIM技术在暖通工程中的应用》、《暖通系统能耗分析及计算》、《暖通工程设计实例》、《压缩天然气(CNG)与液化天然气(LNG)的应用》、《铁道车辆制冷与空调》、《太阳能利用技术》、《地下空间环境保障原理与技术》、《工业建筑环境与节能》、《相变储能原理与技术》、《建筑电气控制技术》等选修课程,它们分别由建环系、热工流力中心等开设。
专业的学科团队
及获得成果
本学科在长期的科研及学术活动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又通过访问研究、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pingp.com/lyjd/2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