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厄瓜多尔 >> 旅游景点 >> 商业评论疫情延缓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年1月9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患者累计确诊病例近万,累计死亡病例近万,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持续传播对国际基础设施发展影响巨大。
面对全新的行业发展形势,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联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共同发布《“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下称报告),旨在为各方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提供参考,助力各国企业共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新局面。
国际基建合作项目开展受多重阻碍
报告显示,年“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总指数降幅较大,从年的下调至,为近10年来最低值。其中,有67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指数得分较上年下降,占比达94.4%。
首先,全球人员与物资跨境流动困难,项目执行难度加大。自疫情暴发以来,在71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中,包括阿尔巴尼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巴西、俄罗斯等在内的31个国家先后采取关闭国界措施,哈萨克斯坦、阿曼、科威特、匈牙利、拉脱维亚等多国采取封城措施。这些限制举措导致基础设施项目面临停工停产、建设周期延长、人员物资供应受阻等问题,对国际基建合作项目的开展造成了多重阻碍。
在项目推进中,本地劳务人员和海外劳务人员的接触难以避免,在部分东道国疫情出现“二次暴发”的情况下,运营方需主动采取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各区域间的资本、技术、人员流动管理面临较大挑战。
同时,各国经济发展放缓,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停滞。IMF近期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4.4%。多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各国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阿富汗、东帝汶、吉尔吉斯斯坦、老挝、斯里兰卡等国主权偿付能力持续下降,对外偿付风险加大;黎巴嫩、莫桑比克、也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国已发生主权信用违约事件,海外基建项目资金链进一步承压。祸不单行,东非遭遇25年来最为严重的蝗灾,也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受到波及,全球粮食减产,部分国家粮食短缺风险上升。在多重风险因素叠加的背景下,各国财政重点普遍更加侧重于抑制疫情传播、保证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等方面,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被迫停滞。
此外,政治与社会安全风险上升。部分国家应对疫情不利导致政府执政能力受到质疑,政局稳定性有所下降。由警察暴力执法引发的抗议活动波及美国多数城市并蔓延至英法等欧洲国家,积存于西方国家的社会矛盾在疫情和暴力执法的共同作用下集中暴发。
“总体来看,疫情对各国政治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冲击,国际政治环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国际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报告称。
“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新特征
从业务数据上来看,疫情的影响已经显现。商务部数据显示,年上半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同比下降13.8%,新签合同额仅微涨1.2%。短期内,国际基础设施合作热度下降将成必然。
报告指出,本次疫情期间,交通行业的重要性凸显,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防疫物资运输效率。
惠誉解决方案公司项目数据库显示,交通行业项目数量占全球总量的46.9%。作为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的重点,交通运输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虽可能受疫情影响暂缓实施,但既定的建设计划终将落地。考虑到后疫情时代各国紧张的财政和融资环境,投资规模小、拉动经济和就业作用强的中小型交通运输类项目或将得到优先推动。
此次疫情还暴露了各国公共卫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疫情暴发后,国际社会对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pingp.com/lyjd/2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