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厄瓜多尔 >> 旅游景点 >> 花店遭遇最冷七夕节不,这是行业趋势的
年的“七夕”节对于部分花店业者而言,不管是业绩表现,还是品牌效应都是十分不友好的。那么,到底是何种原因让一度走红的“七夕”节变得冷淡,让消费沸点逐渐消退了呢?我们以发放问卷、市场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调查。
终端反映不佳市场特点有变
8月7日,由“花店花艺专刊”发布了”七夕花店调查问卷“,该问卷得到了来自全国百家花店业者的积极参与,涵盖北京、上海、广东、新疆、江苏、贵州、陕西、云南、内蒙古等23个省市。
今年的“七夕”节,不管是从时间上,还是从前端供应链上,大部分花店业者都将其视作足以利好的节日,且64.7%的花店业者在节前1周便启动了宣传预案,20%选择节前3-5天进行宣传,足以看出业者对“七夕”的重视。业者不再拘泥于单一爆款产品,每家花店至少准备了3款花礼产品,用以开拓“七夕”市场。
然而,经调查数据显示,“七夕”整体销售业绩表现不佳,36%的参与者营业额仅达5千元,30%在1万-3万之间,业绩超过5万的仅占总人数的5%。其中,仅有20%的参与者达到预期目标,77%未能达到。相比去年同期,13%的业者业绩增长15%-30%,13.4%业者与去年同期持平,而其他花店的表现不足,26.5%的参与者业绩下滑明显,落差幅度达50%;19%的业者表示今年业绩小幅下滑,下滑力度在10%-20%左右。
在客单价方面,今年“七夕”的定价普遍偏低,部分业者表示“不敢定价过高”。调查问卷显示,今年“七夕”客单价主要集中在两个区间:定价在元以内的业者占总数的55.4%,43.3%的业者的定价在元-元,高于元的花店几乎不可见。但是,新锐花店的反应却不相同,长沙新锐花店“兽花马”就以独特创意赢得了枝进口玫瑰的订单,而以精致架构设计为经营特色的新锐设计师SONG也展现了不俗的设计。
在花材方面,国产玫瑰占据绝对优势,成为93.9%的业者的节日采购首选,厄瓜多尔进口玫瑰紧随其后,满天星、尤加利、洋桔梗、绣球是玫瑰之外,采购数量最多的4类产品。但是,由于雨季的影响,为“灰霉病”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导致业者对于花卉品质的满意度降低,半数以上的业者认为“今年花卉品质表现一般,花材品控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断头、灰霉病是最为明显,损耗增加等同于成本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七夕的购花群体主要以男性为主,而今年这种情况则发生了一个逆转,女性消费者如雨后春笋般急速增加,与男性消费者不同,女性出手更为阔绰,在赠送伴侣的花束上多以香烟花束和现金花艺为主。且受到“闺蜜文化的影响”,七夕给闺蜜送花成为新风尚,女性需求显著增加,其购买力不容小觑。
同时,单身人群购花比例上升,消费主要以单支玫瑰为主。部分店铺为了吸引这类消费者,特意在七夕这一天推出了单身购花专享的优惠活动,小范围的圈了一波粉丝。
行业竞争加剧业外反扑业内
综合来看,花店业者已经逐步意识到老客户的重要性,“针对老客户进行长期维护,增强TA们与花店的粘性”是大部分花店在“七夕”获得订单的重要原因。同时,业者对管理的重视,在人员分配、配送管理、推广运营方面提升了效率,在节日中赢得更多订单。
但是,花店业者对于市场把控不足是产生问题的核心,“用老旧的思想去面对新鲜的客户是不可取的”深圳云淡风轻工作室负责人淡亚妮说道。不管是“2·14”,还是“七夕”节,我们都不难看出90后的消费力突飞猛进,俨然与80后形成并驾齐驱之势,但他们对于花材、设计的要求却更高,“他们是与网络同步成长的一代,不管是眼界还是审美,或许都远胜于你我”。
另一方面,节日“抢饭碗”的情况已经不再局限于行业内部,珠宝、餐饮、化妆品等商品纷纷加入赛道,“七夕”市场竞争加剧。对于消费者而言,节日可选择的范围越发广泛,花店所占市场份额越发减少。事实也确实如此,“七夕”大战并非起于8月7日这一天,其热度早在一周前便可初见端倪。从京东大数据可见,“七夕”节前鲜花、巧克力的销量增长并不明显,金饰品、口红、香水、腕表的销量增长最高。从销量来看,贵重礼物如项链、手镯、吊坠等金饰品的销量超过平时的3倍,戒指的销量超过平时的2倍。最受“直男”偏爱的口红、香水销量比平时分别增长了%、53%。此外,腕表、演出票务、钻石销量比平时分别增长了48%、36%、36%。
从客户群体来看,前有FlowerPlus、花点时间领跑花卉电商,后有天天鲜花、花小象等社群团购组织,令不少花店消费群体被分流,“中低端用户对价格非常坚持,节日期间难以满足其需求;而有足够消费力的中高端用户,也因多样化的选择而减少,且路边散花销售也颇为多见”。
值得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pingp.com/lyjd/26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