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厄瓜多尔 >> 国家象征 >> 地研院集智创新助力厄瓜多尔项目累产ld
地研院集智创新助力厄瓜多尔项目
累产“破百万”
开发研究所陈杰
党群工作部王姝童
8月14日,川庆公司厄瓜多尔Parahuacu油田(简称P油田)项目累计产油突破万桶,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目前,川庆公司在该油田已完钻新井8口,投产7口(全油田开井20口,占35%),产量达到全油田产量的65.7%。
厄瓜多尔P油田项目是年初川庆公司与厄瓜多尔国家石油公司(PAM)签署的一个“成熟油田增产服务项目”。这类项目是南美地区特有的国际石油作业服务合同,是厄瓜多尔国家石油公司借助外部力量,通过国际招标,由中标的服务单位“自主布井、垫资作业、统一管理、风险共担”,厄方按作业产出的原油支付“桶油服务费”作为报酬,双方各取所需助力油田产量提高。
作为中油油服首个海外垫资风险服务作业项目,厄瓜多尔P油田项目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自年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地研院厄瓜多尔P项目技术支撑团队开展了大量精细研究,在一次次刷新地质认识的同时,助力项目产量从0迈向万桶,实现历史突破,也使得川庆钻探在万里之外的南半球热带雨林中探索的步伐愈发坚实和准确。
早在年下半年,接到厄瓜多尔政府新一轮油田增产服务项目招标启动的消息后,川庆公司要求地研院会同国际工程公司对各招标区块进行评价,以供公司决策参考。要在短短的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对招标项目中的4个油田区块进行资源评估,分析出目标区块到底“有没有、有多少、品质如何、潜力区在哪、有无经济效益”。面对这一复杂且繁重的任务,地研院派出具有丰富海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经验的测井技术专家-郑淑芬领衔会同其它技术人员奔赴厄瓜多尔现场开展评价,同时组织国内相关技术人员协同配合支持开展工作。
测井专家郑淑芬(左一)在厄瓜多尔现场进行岩心观察
初来厄瓜多尔,郑淑芬与她的同事所面临的第一关便是语言。南美洲大多数国家的通用语言是西班牙语,厄瓜多尔也不例外,虽然有翻译的帮助,但面对油田专业性极强的数据资料,大多数时候技术人员只有依靠翻译软件自行消化、整理,再输出变为可用的研究参考。
“时间特别紧,而可用的资料却很少。”由于国别地域、单位标准等方面的差别,P油田虽已投产40余年,资料却纷繁复杂、杂乱无章,极不规范和标准,身处厄国现场的郑淑芬等同志只能迎难而上、加班加点的对各招标区块的潜力进行分析与评估,凭借多年各类油气田勘探开发经验对各潜力区块做出了正确的评价。
年年底,在川庆公司的统一部署和协调下,在国外和国内同志的共同努力下,P油田增产服务项目快速评价报告完成,随后通过了川庆公司、中油油服、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三级审查,为川庆公司顺利夺标、签约合同奠定基础。年2月川庆公司与厄国家石油公司正式正式签署合同,按川庆公司要求地研院随即成立厄瓜多尔P油田项目技术支撑组。项目组有10余名技术骨干组成,涵盖地质、测井、物探、开发、采油和经济评价等多个专业。其中,多名成员先后借调P油田项目部,轮换派驻、靠前支撑。
后方项目办公室内,多专业紧密配合、协作攻关
项目启动后的两年时间里,从井位部署、钻井跟踪评价到投产试油测试、钻后分析、开发计划编制等,技术支持工作十分繁杂,每位成员都承担着巨大的工作量。这期间,项目组多名技术人员多次赴厄进行资料收集,与厄国家石油公司开展技术交流,协助开展油田现场作业分析;而与前方工作并行开展的,还有来自于整个团队、多个专业成员间的密切配合——每位成员既要把自己专业的部分“吃透”,又要与其他成员资料共享、讨论交流、联合攻关。这样多专业密切协作的工作模式,从项目启动后一直延续至今。
P油田位于厄瓜多尔油气富集区奥连特盆地前渊-斜坡带,年12月钻探第一口探井-PRH-井发现,并随后投入。整个油田对项目组来说既是“老”油田又是一个“新”油田。说他“老”:投入开发时间已有40年,各种资料老、部分“身体”老;说他“新”: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地质油藏研究还不深入,地质认识“新”;很多区域还未真正掌握,部分“身体”新。这在项目新井产量上体现的最为突出。
年6月项目正式启动后,项目组优先在井控程度最高、资料最丰富、钻井条件最成熟的油田中部部署3口新井,钻探结果显示:新井的地质目标都实现了,储层都有发育,但不到桶/天的产量让支撑组颇有些失望,因为“海外垫资风险作业”的合同模式,按照测算需要新井初产至少要达到桶/天以上才能保障项目成功。
地研院厄瓜多尔P油田项目技术支撑组人员在厄国现场
“钻到的都是好储层,为什么没有获得好的产量?”高级工程师、油藏专家王玉根对全油田20多口余井次的压力、测试资料全部重新整理和解释,寻找油田开发历史上每一口井的产量和产能变化规律。认真分析后,他与地质、测井等专业人员多次讨论认识到:“P油田中部区块长期衰竭式开发,油藏压力亏空严重,虽然新井钻遇了优质储层,但“生产能量”不足,无法达到满意的产量,难以实现效益开发。”
“油田中部压力不足,无法获得高产,油田北部、南部尚未规模开发,能否部署新井获产?”P油田位于热带雨林地区,环境要求严格。向南,由于河流阻隔,尚未取得环保许可,短期内无法在亚马逊雨林中修建新的钻井平台;向北,已建有平台,虽然已钻井但效果并不好,在这样的地面和地下条件下,油田北部钻探能否取得突破?
地研院技术人员在厄瓜多尔现场进行露头考察
“P油田北部砂体、流体变化快,优质储层分布规律不明确,前期完钻井效果并不好,在油田北部布井需要更清楚的地质认识。”高级工程师、地质专家、技术支撑组组长陈果如是说。与北部区块地质认识“较劲”,他最大的感受便是这里“每一口井都不一样”。这里的不一样,指的是井与井之间砂体发育特征、储层品质、物性、连通性均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的差异导致了高产井难以成片状或带状存在,其规律性更是难以把握,“甜点”并不好找。“我们就扩大研究范围,将P油田周边的油田资料都纳入进来,整体分析、逐井解剖、寻找规律,最终我们认识到P油田主力储层属于潮坪沉积环境,砂体分布虽具有总体南北向大面积分布的特征,但其中最优质砂体并不沿南北向展布,而是局部东西向发育,这为我们在北部的布井提供了理论支撑”。
如果说地质认识是基础,那么地震解释便是对储层的“精准定位”。地震专家、技术支撑组副组长童明胜,先后对P油田所在区域及邻区的km2的三维地震、80余口井各类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研究,分析对比了包括原始地震数据、连片新处理数据、高分辨率处理数据等4套地震资料,井震结合、精细刻画,逐渐总结出P油田三套储层优质砂体地震反射模式。
“高产规律逐渐显现、主控因素逐渐明确、布井思理逐渐清晰”。确定北部为下步主要布井潜力区域后,在这井控程度低、岩性变化快、油水关系复杂的区域里找寻“甜点区”——即“I+II类砂体发育、储层分布稳定、油藏压力保持好”,成为了大家共同探索的目标。厄瓜多尔P油田技术支撑组办公室并不大,但却总是很热闹,讨论时常在进行,思想碰撞总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这样的“集智攻关”过程很像时下流行的“探案”游戏:分头寻找线索,然后聚在一起头脑风暴,提出自己专业判断,一番论证推理排除错误选项,从而确定最优方案,破解地质迷宫。
布井区域从最初集中在成熟的油田中部,拓展到陌生的北部;布井思路从“单一储层发育控制”到“储层发育为主、压力保持优先、兼顾多层开发”;钻探目标从白垩系Napo组T砂岩一套拓展到三套兼顾-Napo组U、T砂岩和BasalTena组……随着项目技术支撑组认识的不断加深,布井与开发思路也随之不断变化调整。
地质认识和科研攻关需要持续的付出,更需要时间的积淀。年6月,P油田北部G平台第一口新井PRH-23井在主力储层-T层投产获桶/天的产量,前期被动局面开始渐渐发生变化。年11月,G平台三口新井相继完钻,相继在BasalTena层获得初产桶/天、桶/天和桶/天的“惊人”战绩,实现北部新区、新层系的突破,创造了P油田历史第二高历史初产产量,不仅印证了整个支撑团队“北上”研究方向的正确性,更是为项目继续前行注入十足信心。
地研院技术人员在厄瓜多尔油田现场考察
时间来到年,疫情的突然来袭,油价的震荡式下跌,让海外作业变得异常艰难。疫情期间,厄瓜多尔P油田技术支撑组的讨论从线下搬到线上,视频电话中此起彼伏的发言,“集智攻关”并没有停歇。
由于地面作业许可的限制,P油田井位部署绝不仅仅是只考虑地质目标,必须是“地面许可、地质支撑、钻井优化、统筹兼顾”。作为年第一口新井,油田中北部的PRH-31井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pingp.com/gjxz/20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