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厄瓜多尔 >> 旅游景点 >> 南美自驾游12之哥伦比亚
这集涵盖了三天的内容,两天基本就是赶路,还有一天看了个很有名气也很重要的“Basilica(大教堂)”。之前在莱瓦镇看盐教堂的时候,曾经说过,英语中的“Chapel、Church、Cathedral、Basilica”这四个词,都是教堂,但也是各不相同的,当时已经解释了前三个,而Basilica和Cathedral,放到翻译软件里都叫“大教堂”,其中的区别,在这一集里就会揭晓。 还是先从Popayan说起,这一天我们只是要赶路到另外一个叫做“帕斯托”的城镇,而且路并不算远,所以我们吃过早饭之后,还有时间悠闲的出去找杯真正的咖啡喝。 到Popayan的第一天我们看到过一个咖啡店,貌似很不错,离我们酒店也很近,今天就过来喝杯咖啡。 这家咖啡店果然很专业,原本我和安妮塔只是各要了一杯普通的咖啡喝,但我的外国人面孔引起了店主的注意,聊了几句之后,他说希望我们品尝一下他们自己做的咖啡。
我是在哥伦比亚才知道,好咖啡应该是这个颜色的。
我们品尝的这两种咖啡在店里都有卖的,可惜我是不能买,咖啡豆的保质期最长半年,等我回中国都要过期了。安妮塔想买,但是纠结她的行李放不下,我已经给她买好了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飞回波哥大的机票,票是不含行李的,所以她计划把大部分行李快递回家,只带很少的东西上飞机。 最后我不记得安妮塔到底有没有买咖啡,但我记得很清楚,我买了一个咖啡豆形状的袖扣,相当可爱。 品过咖啡之后,我们回酒店退房出发,一路无话,就只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停车拍了几张照片,放了放水。
我现在想起来,帕斯托就是那个还没到酒店我就跟安妮塔说“这个酒店会收咱们税”的那个小镇。看过前几集的人也许还记得,在哥伦比亚,本国人住酒店要有个19%的税,而外国人没有这个税,我和安妮塔一直是住两个房间,我是外国人,安妮塔是本国人,有些酒店比较厚道,就会把两个房间都放在我名下,我们就不用交那个税,而有的酒店就坚持说安妮塔的房间需要交税。麦德林是第一个收了税的酒店,其他大部分酒店都没有收,所以后来我和安妮塔经常用这个事情来衡量,这个城市的人是否厚道。 我记得,到了帕斯托之后,找酒店的路上,导航让我们拐一个非常小角度的弯,路很窄,双向车都很多,二哈又是后驱车,转弯半径本身就偏大,我就放弃了继续往前走,这样我们在帕斯托城里就多走了一些路,走了一多半的时候,我就跟安妮塔说,这个酒店会收税,而且最后证明我是对的,她相当好奇我是咋看出来的,哈哈。 酒店的事先不说了,一会儿还有个小故事,先看晚饭的照片吧,我俩办好入住,出来找了个餐厅吃晚饭,但我又一次把这个餐厅的情况忘了个干净,要不是这几张照片,我也不会记得我们吃的是啥。
吃完饭回酒店,这一天就结束了(这集可还没结束,要继续耐心看下去哈),正好惯例发几张床照,不过,这次的床照是有故事的,先请大家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三张照片里有啥蹊跷。可以给个提示,这三张照片都是我的房间,跟安妮塔的房间无关。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发现,刚才的三张照片并不是在同一个房间里拍的。故事是这样的,这家酒店有好几种不同规格的房间,价格不同。我定的是比较大的一种房间,在缤客网的图片上,床的旁边应该有沙发或者餐桌椅,但第一张照片里并没有,而且床旁边显然也没有足够的地方能放得下,这样按照缤客网的图片看,就应该是较小的另外一种房间。 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安妮塔,也让她看了我的房间和缤客网上的图片,我们吃过晚饭回来,安妮塔就跟前台说了一下,但是前台的人说,给我的就是大房间,但我如果不喜欢,可以换到另外一间。并且给我看了另外一个房间,是跟图片上一样的,于是我就换了过来。并且,换过房间之后,我基本明白了,酒店的人并没有扯谎,第一个是大房间没错,问题是出在那张床上了。那是一张超大的床,有可能都超过了两米宽,所以才没有位置放桌椅或沙发。这件事不大,但确实令我对这个酒店乃至这个小镇的印象都变好了不少。而且,我们办入住的时候虽然说要收税,但是第二天当班的可能是经理,她最后还是并没有收这个税。 第二天早上,我们吃过早饭就出发继续赶路了,要去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边境上,一个叫做“伊皮亚莱斯”的小镇,这集开始我提过的那个Basilica也是在那个小镇上。 这张照片还是在帕斯托拍的,看角度大约是在酒店房间或者走廊里拍的,这也是在帕斯托唯一的一张照片。
一般我安排行程,都会尽量搞成先玩后赶路,但这一天例外,帕斯托距离伊皮亚莱斯并不太远,所以我们是先赶路,到了伊皮亚莱斯之后马上去看了那个Basilica,然后才去酒店办入住。 这些照片就是大教堂入口处拍的,不过,这个雕像是谁,第二张照片里那些牌子有啥含义,我现在已经都不记得了。
教堂所在的地方是个山谷,教堂修建的地理结构挺特殊的,一会儿从照片里会看到,先看这个瀑布和小亭子,那里是观看教堂外观的最佳位置之一。
从这里就开始走入教堂的范畴了,墙上挂着的画儿是一个宗教故事,安妮塔给我讲了,可我又还给她了。
这好像是个抽奖来着,买票的人有可能抽中这辆车的使用权(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关于这个教堂的故事,我现在有点含糊,好像又是跟一位小女孩有关系的。之所以说“又是”,因为在好多地方,都听过一个小女孩的故事,第一次听应该是在哥斯达黎加,在一个教堂里,导游说,之所以在这里修建这个教堂,因为在这儿有个故事。曾经有个小女孩,在树林里玩耍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很漂亮的娃娃,就把它带回了家,可是第二天,在相同的地方,她又看到了这个娃娃,还以为是谁拿走了她的娃娃,于是又把这个娃娃带回家,却发现原来的还在家里。后来,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不相信,带着她来到那个地方,果然又看到一个娃娃在那里,然后...(这里记忆略有缺失)...圣母玛利亚就显灵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就在这个地方修建了供奉圣母玛利亚的教堂。 在伊皮亚莱斯这个教堂,好像也是有个类似的故事,并且这里也有母女的雕像,而且这个教堂也是供奉的圣母玛利亚的。
到处都有这种牌子,大约是善男信女们的捐赠信息之类的,或者是许愿灵验之后的感谢之词。
这个教堂,由于建筑结构,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面的部分是大厅,但那天好像没开放,或者是正有弥撒我们就没进去。下面的部分里有关于教堂的介绍,还有个小博物馆,这两张照片就是走进了下面这部分。
这是教堂的发展历程,跟盐教堂类似,也是从一个小不点,逐步的发展成了有重要地位的大教堂。最后一张照片就是教堂现在样子,从照片里应该可以直观的理解,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是啥意思了。
这张照片用手机看可能有点小,但这是从我们到不了的另外一侧看这个大教堂,而且右边有个日期,年,表示这就是年教堂的样子。
这是在讲小女孩看到圣母玛利亚显灵的故事。
年俄罗斯世界杯的纪念钞票,上面印着的就是这个大教堂。
在每个以圣母玛利亚为主的教堂里,都会有很多圣母玛利亚的画像或者雕像,这里也不例外。这次在哥伦比亚我才知道,其实画像里是有门道的,但我还没有彻底理解,感觉上好像圣母玛利亚有“分身”,不同的分身掌管不同的事物,也有不同特征的画像。
这位不晓得是不是那个小女孩。
这些是主教或者教宗的照片和画像,第二张照片里是特蕾莎修女,但我忘记她是不是来过这个教堂了。
这部分是博物馆,有宗教相关的物品,也有一些古董。
这个瓶子让我想起了黄金博物馆里,那些有两个头的器物,说是代表有两个领导班子,不晓得这是否也有类似含义。
这幅画儿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给游记选照片的时候才发现,后来我在玻利维亚看过两次岩画,其中有些图案跟这里面的几个符号好像是完全一样的。
这是来自台湾的。
这些照片是反映当地传统文化的,其中第四张照片里的“小鼠”,以前在朋友圈里发过一个活物的照片,并且有奖竞猜小鼠的作用,没人猜到,现在答案其实就在第五张照片里。如果还有人没看明白,稍后在这集里就会揭晓答案了,哈哈。
从这张照片可以讲下教堂的地理结构,前面有抽奖的那个入口处,是照片里教堂的另外一侧,并且地势也是高于教堂的。我们从那儿沿着路先走到了这边,因为这边有个缆车,如果坐缆车就可以看到这一侧教堂的全貌,但缆车转一圈需要的时间有点长(因为那并不是观光缆车,是连接这里和另外一个小镇的公共交通),我们就放弃了。
然后我们沿着台阶下到了刚才照片里的桥上,过桥之后往左侧走,就会走到之前那个瀑布下面的亭子里。
过了桥可以拍到一点教堂的全貌了,顺便合了个影。
看,这就是刚才那个小亭子,这张照片高处的房子一带,是停车场,我们就是从那儿一路走下来的。
小亭子里是看教堂全貌最好的视角。
栏杆外面有几颗芦苇,我拍了半天,没有太理想的。
这两张稍微好点,我又不能取舍,哪张更好看些呢?
由于是原路折返,我的注意力就都放在路边的花上了,可惜又是没有阳光。
还记得刚才的小鼠吗,这个招牌上也是它。在这儿揭晓答案吧,小鼠是当地人的传统美食,早在西班牙人来之前,就是当地人的主食之一。直到现在,小鼠在厄瓜多尔和秘鲁的部分区域仍然是常见菜肴。我不知道这种小鼠的中文名字,在当地叫做“库伊”。不过哥伦比亚人并不吃这个,所以我们是一直走到了厄瓜多尔边境才见到。后来,更加搞笑的是,玻利维亚人也不吃,但他们却有卖库伊造型的旅游纪念品。
大教堂已经看完了,我们去酒店办入住,然后出去吃晚饭。先揭晓关于“Basilica”的谜底吧,话说这Basilica和Cathedral的区别真心是非常本质的。 Chapel、Church和Cathedral都是功能上有区别,而它们跟Basilica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证”。原来,Basilica是必须由梵蒂冈指定的,教皇说这是Basilica,它就是,不管是个茅草屋还是个宫殿,它都是Basilica,否则,就不能是Basilica。 所以现在世界上的Basilica是有数的,目前我只知道这个教堂和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是Basilica,其他应该还会有,但我完全不知道还有哪些是了。 回来继续说我们的晚饭吧,了解我的人应该能猜到我们的晚饭会是啥吧,当然是库伊,哈哈。 刚讨论完关于Basilica的话题,然后对应上这样一张照片,显然有点突兀,不过我觉得也挺好。饭馆的人很体贴,上菜之前特意问,要带头的还是不带的,还说先给我们端上来拍照,然后在端走帮忙给切开来,吃起来会容易些。
不过,这个库伊虽然也算好吃,但并不是非常美味,而且他们吃这个全是烤,可我觉得如果炖着吃没准会更香。 库伊在盘子里的造型超出了安妮塔的承受能力,所以她选择吃鸡肉汤,我看着好也要了一份,非常好吃,但结果就是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我一个人那里吃得了一整只库伊和这么大一份汤,尤其里面有几乎半只鸡。
我们是打车来吃饭的,一方面这样我能稍微喝一点点啤酒,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酒店的停车库比较奇葩。那个楼似乎是刚完工的,停车在地下,但是进入地下车库的入口还没修完,就搭了个土坡在那儿,挺窄的不说,重点是一边还没有护栏,对于我这个限宽门技术不好的人来说,万一没小心栽歪下来,麻烦就大了,所以我决定减少开车进出次数,就明天退房走人的时候开一次就行了。 刚才送我们来的出租车司机说还可以接我们回酒店,我们吃完饭就给他打了电话,可他磨叽了好久才到,以至于好心的店老板直问我们,用不用他开车送我们回酒店。 等着的功夫,我们注意到附近房子上的装饰画,店老板说,这些都是西班牙人来之前的传统文化,现在也是希望能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所以鼓励大家多用这些来装饰自己的房屋。
司机哥终于来了,送我们回到酒店,美好的一天结束了。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要离开哥伦比亚,进入厄瓜多尔境内了。 这张照片是在哥伦比亚境内的最后一张照片,是第二天早上,从酒店窗口拍的,小镇伊皮亚莱斯。
吃过早饭,我们出发了,这里距离边境很近,过境也非常顺利。基多距离边境我印象中好像是两、三百公里,并不算太远,而且厄瓜多尔的路况很好,虽然也基本都是山路,但大部分路段都很宽。我当时在朋友圈里说过,哥伦比亚的山路,特色是“弯短”,而厄瓜多尔的特色则是“陡”,经常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至少得降两档才行。 之前在哥伦比亚,我们一路都住好酒店,而且是两个房间,因为哥伦比亚的酒店普遍非常便宜,但厄瓜多尔则不然,所以在基多我定了个两卧室公寓。这家公寓选的成功80%,房间不错,但问题是很吵,临马路而且经常过大车。还有他家的车库也有特色,一个直趟开进去,没有余地掉头,所以,要么进去的时候倒车进去,要么就得倒车出来,而且还是斜坡的。幸好姐姐我倒车练得还是不错的,完全不怵,不然还真是个麻烦事,哈哈。 我们办完入住,回房间休息了一会儿,到了晚饭点,又一次打车去吃饭,还是为了能喝口小啤酒,这已经是厄瓜多尔的啤酒了。
看看我们吃了啥,火锅,哈哈。 我是特意让安妮塔尝一次火锅,而且是跟我一起,否则她自己来吃也不会能吃明白。不过这家店没选太好,味道很一般,而且跟哥伦比亚一样,是套餐的,上来一堆在我看来并不适合涮火锅吃的东西。比如说,我记得有几块螃蟹,我就给安妮塔讲,在中国很少有人在吃这种火锅的时候涮螃蟹,但是她问了一个问题特别可爱。她说,你们是怎么能用筷子吃螃蟹的?我愣了一下都没反应过来,然后才大笑着说,不不不,我们直接用手,不是用筷子。她听完如释重负,说看到螃蟹之后,就一直在琢磨,怎么能用筷子搞定它,哈哈。 还有另外一个小花絮,等着锅子上来的功夫,给上了一盘油炸花生米,我一看到就跟安妮塔说,这应该不是中国人做的,炸的时候油温很高,所以这外面已经快糊了,但里面一定还是夹生的。她吃了一口果然如此,纳闷的问我咋知道的,我就告诉她,做这个油炸花生米,油温很重要,太热了就会造成这种外面糊了里面还不熟的情况,太凉了又会造成花生米不脆,我从小到大吃这个,所以一眼就能看出来。刚开始她好像还是不太明白,我就给她举了个例子,就像咖啡豆,她不是也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咖啡豆烤的好不好,是用什么温度烘烤的吗,这下她顿时就理解了。
至此,南美自驾游的“哥伦比亚篇”就彻底完结了,后面将是“厄瓜多尔篇”。 我这次走过的南美五国,最喜欢的是哥伦比亚,最不喜欢的就是厄瓜多尔,一个主要原因是这里的人不厚道,后来发生的各种故事都是这个看法的明证。其实从过边境的时候,就已经有预兆了。 在南美各国,开车过边境的手续都差不多,一般都是入境的时候给一张纸,上面有车辆信息、入境日期等等,并且盖有一个入境章。出境的时候,要交回这张纸,并且盖上另外一个离境章。 我们在入境厄瓜多尔的时候,给我们这张纸的工作人员,是一位态度特别好的女士,她嘱咐我们说,离开厄瓜多尔的时候,务必把已经盖了离境章的纸拍个照片保留好,因为在我回来的时候,有可能遇到某些人,会说我在离境时没有交回这张纸,而因此造成的罚款将是每天美金。 后来我跟厄瓜多尔的导游讲过这件事,他非常吃惊,说这不相当于海关的人自己承认自己有讹诈行为吗?的确,海关的人自己提醒我们这件事,貌似是相当奇怪,所以我非常感谢当时那位女士。并且,正是因为她的提醒,后来在每个国家出境的时候,我都把盖好离境章的纸拍了照片保留,以备不时之需。 还有件事可以写在这里,也是跟出入境这张纸有关系的。 由于疫情的影响,我是把车留在了阿根廷,直接飞回国的。当时把车交给了一个阿根廷人帮我保管,并且跟他签了个合同。合同的原文是西班牙文,所以我把合同拍了照片发给安妮塔,请她帮我确认内容是否正确。这个时候她提醒我说,一定要保存好从哥伦比亚离境时给我的那张纸,因为当时海关的人说,务必保留好那张纸,否则当我回去的时候会有大麻烦。听她说完,我直冒冷汗,因为已经彻底忘了还有这张纸。我立刻去翻了手里所有的文件,没找到。于是我又去跟安妮塔确认,并把路上拍过的所有纸的照片发给她,帮我看是不是那张纸。她被我说的也有点含糊,大概也是为了安慰我,说可能是她记错了,当时只是厄瓜多尔海关给了我一张纸,并且说这张纸的照片也能证明我当时从哥伦比亚离境,并且入境厄瓜多尔的事情。 我被安妮塔安慰了一下,也就没再多想,可这会儿游记写到这事,琢磨着恐怕还是不太对劲。按理说,既然在每个国家出入境的时候都有一张纸,那从哥伦比亚出境的时候也应该给过一张纸才对。可如果说我曾经有过这张纸,真心也不太可能单独就把它给弄丢了。就算是我不认识内容,错把这张纸给了其他国家的边境,那我总还得剩下一张其他国家的纸吧。 当然,也有个可能就是哥伦比亚自己国家的车出境没有这张纸。我能记住一路上这么多细节,偏就这事忘的很干净,也是很无语。 还有个线索让我觉得也许哥伦比亚并没给我任何纸,因为这天晚上我把厄瓜多尔给的纸拍了照片,如果说我有两张这么重要的纸,不太可能会只拍了其中一张。 无论如何,等疫情结束,我重回南美,开着二哈回到哥伦比亚的时候,这件事就会见分晓了,现在,正好就用厄瓜多尔的“出入境纸”来作为这一集,也作为哥伦比亚篇的结束照,下一集就将是“厄瓜多尔篇”第一集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