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厄瓜多尔 >> 国家象征 >> 装饰ldquo伪当代艺术rdquo
本文发表于《上海艺术评论》年第3期
“存在就是被感知”,人是感官动物中的灵长,直觉是智慧的主要来源,概念、逻辑的源头是直觉,最终又需要直觉来证实或证伪。日本人中江兆民把Aesthetic翻译成“美学”后被现代汉语沿用至今,但“感觉学”更符合Aesthetic的本意。以杜尚为最著名代表的达达主义出场以来,在艺术世界里,“艺术”的概念已经无限开放。但如果和其它领域相比对时,目前的“艺术”还是以美学趣味/感性魅力为先导的。
英国艺术家达明·赫斯特在白立方画廊里展出的作品《被解释的死亡》
和以形式创造为主轴的现代艺术相比,当代艺术的实质是观念艺术。从20世纪以来的当代艺术发展状况来看,经过达达主义以来各种“反艺术”、“非艺术”的极致探索后,尤其是沃霍尔、博伊斯这类开创了当代艺术范式的艺术家之后,美学趣味的重要性又逐渐返潮——这也往往是一种艺术趋于完满时的自然表现。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数字科技、电子媒介对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加速渗透,当代艺术界的美学趣味更加精致。当然,美学趣味是艺术的先决条件,而且特定的语言是被特定的观念驱动的,艺术语言的不同是因为观念的不同。
年5月1日:“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抗议者在纽约第五大道上游行。
美学趣味有很强的时代性,时尚艺术和先锋艺术,在美学趣味上有一定的重合,因为二者都追求美学趣味的创新。但二者的功能完全相反:时尚艺术是装饰美化,先锋艺术是求真的基础上求自由。就像同样用医疗器械,医生是治病救人,整形是给丑人美容,有些整形手术是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的。
年12月3日,世界气候大会在巴黎召开,丹麦裔冰岛艺术家奥拉福尔?埃利亚松在他的作品前。他用北极浮冰做的作品摆放在先贤祠前供人观看触摸。
“当代艺术”是先锋艺术在这个时代的新标签,只要想在求真的基础上求自由,当代艺术就必然生长着批判的锋芒——浸透着美学趣味的批判性锋芒,因为越是渗透着美学趣味,批判就越有效于身心。近年来中国艺术界喜欢谈的“景观艺术”,其实就是掩盖现实问题、粉饰生存困境、没有批判性锋芒、但又和当代艺术在美学趣味上有所重合的时尚艺术——但它们也贴着“当代艺术”这个标签。因为,以年上海双年展让当代艺术在中国“合法化”,以及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频繁炒出天价为明显标志,当代艺术在中国,逐渐由地下转为地上,由又冷又硬的干骨头转成值得去假冒分利的大肥肉了。此外,随着中国在文化方面的开放,当代艺术的美学趣味在逐渐扩大影响力,原有的主流艺术的美学趣味越来越显得滞后,“当代艺术”这个标签已经越来越理直气壮了。
“维基解密”创建人朱利安·阿桑奇的视频,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展厅里播放。因为面临多项指控,阿桑奇长期居住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里,只能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世界。但互联网让他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这几年来的中国,因为文化氛围的明显变化,当代艺术的旧有从业者们失去了继续批判的勇气。作为双刃剑的当代艺术市场,也让他们脑满肠肥后不思进取,渐渐失去了美学刷新的能力。全球范围内的剧烈变化,喷涌着新的文化能量,步履缓慢的中国艺术界人士们旧有的生存经验、知识储备、美学修养,都在加速滞后中。消费能力的提升、交通的便利和互联网的发达等,让中国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环境封闭、信息滞后年代里靠打“文化时差牌”来保持“先锋”的方式,越来越行不通了。
对曾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pingp.com/gjxz/21061.html